
隨著國人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,餐飲業日益發達,飯局越來越多,飯桌上的浪費也日益嚴重。可喜的是,時至今日,消除餐桌上的浪費,提倡“光盤行動”和餐后打包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共識。
其實飯局打包的習俗古已有之,儒家文化歷來提倡節儉,反對鋪張浪費。孔夫子說過“食不厭精”,在飲食上有一些講究,但他也是提倡飯局打包的。天子宴請外賓,“既飧卷三牲之俎歸于賓館”。宴席結束了,要把那些沒吃完的各種肉類統統打包,送到外賓下榻的驛館里。親朋好友在一塊聚餐,要把沒吃完的飯菜包起來帶回家;父母去世,兒女在墓前用好酒好菜祭奠,祭奠結束后要把那些酒菜吃掉,吃不完同樣打包帶走,絕不能亂扔。
北宋司馬光晚年定居洛陽時,請朋友們吃飯酒不過三巡,菜不過五味(類似于今天的四菜一湯),若不盡興,酒可以再來一壺,菜是堅決不能再加的。他給這種摳門飯局取了個名字叫“真率會”,意思是朋友聚會應該坦率實在,有什么吃什么,不要講排場。如果是別人請司馬光吃飯,司馬光同樣主張少點菜,夠吃就行。等飯局結束,如果桌子上還剩下一些,司馬光“既食而攜其余”,就是把剩余的酒菜打包。
清朝重臣、聲名顯赫的曾國藩始終保持一介寒士之風,節儉自律,不事奢靡,生活儉樸。在飲食方面,曾國藩反對服食貴重的補品和菜肴。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,有一次巡視揚州一帶,揚州鹽商特備盛宴招待,山珍海味,琳瑯滿桌。曾國藩僅就面前所設數菜稍食而已。飯后感嘆:“一食千金,吾不忍食,目不忍睹。”。
近年來飯局打包風氣最先從哪里興起?據考證是從珠江三角洲開始,繼而廣東全省,再流行到全國。上海人比較精打細算,飯局打包不會猶豫。北京人講究面子,有的人認為打包有失身份。我們湖南人實在,多數人尤其是年齡大的消費者贊成“光盤行動”和餐后打包。但不少年輕人尚未養成節約的習慣,點菜時不考慮肚皮的承受力。
當下對年輕人進行餐飲節約和珍惜糧食的教育十分必要。當然,最好的教育是讓他們參加一些農業勞動,才會真正體驗到“粒粒皆辛苦”的道理。民以食為天,豐衣足食的時代是幸福的,但有糧要想無糧時。聚餐之后打個包,既避免了資源浪費又節約了金錢,何樂而不為呢?
責編:周媛
初審:周媛 二審:唐劍華 終審:夏義鳳
下載APP
分享到